以往也不是沒有游牧民族侵擾中原的事,漢朝有匈奴,北宋的時候有金,明朝的時候有瓦剌、韃靼等,但一般都是擄掠一番,就回草原上了。蒙古族作為第一個統一了中國的游牧民族,統治了中國近一個世紀之久,實在是很出人意料。他們是怎麼統一中國的呢?兩個蒙古族男子在摔跤樊襄:宋元換代的關鍵一戰首先要肯定一點,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確實是王牌兵種。步兵遇到騎兵,騎兵衝鋒時的威懾力基本上就能亂了步兵的陣型。步兵的陣型一旦亂了,只能任居高臨下、機動性又強的騎兵宰割。
蒙古騎兵的戰力,那真不是吹的。蒙古騎兵圖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在成吉思汗撻伐歐亞大陸的過程中,蒙古騎兵先後與金國的拐子馬、西夏的鐵鷂子、東歐的重甲騎士、日本的御家人、緬甸的戰象交手,都取得了驕人的戰績。蒙古騎兵裝備圖
但這只是在有大片空地的野外,那麼陣地戰、攻城戰呢?
在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之初,也就是公元1260年左右,就已經有了滅掉南宋的想法。當時蒙古朝廷中已經有人具體地提出了平宋的策略。這個人叫郭侃,是陝西平縣人,是成吉思汗手下一員悍將,還參與過旭烈兀的西征。後來因功勛卓著被封"萬戶侯",他上書說:南宋偏居東南,佔據吳越,突破南宋最重要的關隘,就是湖北的襄陽。其他的地方不過是彈丸之地,先不要去管它們,從襄陽直取臨安,江淮地區,四川地區不用打,自然就歸順了。
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則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彼揚廬諸城,彈丸地耳,置之勿顧,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元史·卷十九》
公元1267 年,忽必烈採取了"攻蜀不若攻襄,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可唾手下也"( 《元史·卷一百六十一》)的戰略思想,決定以漢水流域的襄陽地區作為攻宋的突破口。就此,宋元之間圍繞著襄陽、樊城的長期爭奪正式開始。襄陽和樊城
南宋據樊襄二城,歷時6年,元軍久攻不克。元朝國用之中,樊襄的軍費佔大頭,搞得忽必烈很是惱火。我們知道,蒙古騎兵厲害是厲害,宋軍可以守城不出,這大概就是原來游牧民族南下牧馬易,建立政權難的原因之一了。和游牧民族不善於打陣地戰、攻城戰有關,也和不善經營有關,這種需要耐心,講求技巧,步步為營的方式和游牧民族比較粗放的生活、生產方式格格不入。但是,蒙古人找到了回回來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圍繞城池開展戰爭是蒙古人不擅長的作戰方式,那麼就乾脆毀了這城池。
在回回的幫助下,元軍先下樊城,再破襄陽。樊襄戰役,成為元朝向南宋實施全面進攻的戰略轉折點。
忽必烈曾經發問:我憑什麼能統一天下?又怎麼見得宋朝一定會滅亡呢?
南宋降將管如德回答說:陛下您有福氣和德行啊。襄樊之地,是宋朝的咽喉要地,攻克了襄樊,就像扼住了宋朝的咽喉,宋朝哪裡有不死的道理。
帝問:"我何以得天下,宋何以亡?"
如德對曰:"陛下以福德勝之。襄樊,宋咽喉也,咽喉被塞,不亡何恃!"
帝曰:"善。"。"
《元史·卷一百六十五》
那麼元軍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換句話說,回回幫了什麼忙,居然有這麼大的效果?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襄樊久攻不下,這個時候,成吉思汗當初建立的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起了作用,在這麼遼闊的地域上有那麼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總有一種能用來彌補蒙古騎兵不善於陣地戰的辦法。這個辦法原來成吉思汗在西征時就曾經用過,取得了光輝的戰績,但是漢字史料比較簡略,幸虧當時有一位波斯人曾經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記錄了戰爭場面:
成吉思汗進入不花刺城(今烏茲別克布哈拉), "驅迫不花刺人去攻打內堡。雙方戰火熾熱。堡外, 射石機 ( mongonels ) 矗立, 弓滿引, 箭石齊飛;堡內, 發射弩炮 ( ballistas ) 和火油筒"。
成吉思汗軍隊包圍撒麻耳干城(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城), "城裡城外的軍隊集合起來, 準備戰鬥, 他們緊束戰袍, 殺到晚禱時刻。射石機(mongonels)和弓弩齊發,矢石橫飛";這說明雙方使用的都是射石機"。
蒙古軍隊包圍了花刺子模城(即玉龍傑赤,今土庫曼西北部),"他們忙於為攻城準備木頭、射石機 ( mongonels )、投擲器等武器。" 蒙古軍" 用弓弩和射石機 ( mongonels ) 聚殲百姓"。
拖雷進兵你沙不兒(今伊朗東北部呼羅珊省內沙布爾), "他先派出一支大軍, 帶著(mongonels)射石機及(其他)武器,兵臨沙的阿黑, 雖然你沙不兒位於一個多石地區, 他們仍從幾程遠的地區搬運石頭, 隨身帶去。他們的石頭象莊稼一樣堆成山, 連十分之一都沒有用上。你不沙兒的百姓見事態嚴重……儘管他們在城頭有三千把弩在發射, 架有三百台射石機(mongonels)和弩炮(ballistas), 還準備有相當數量的擂木和石油, 可是他們的腿已發軟, 他們已士無鬥志"。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 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時,蒙古軍隊在攻城時就已經開始使用拋石機、弩炮和火油筒等攻城機器。而且,戰爭勝利後,又繳獲了大量當地的輜重,在戰爭過程中不斷更新武器的種類。伊爾汗國的大汗旭烈兀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伊爾汗國下轄的阿拉伯地區,原來在公元8世紀到9世紀的時候在阿拔斯王朝統治下,這個時期的阿拉伯的學者們通過翻譯希臘和埃及的數學成果,把埃及、巴比倫的實用數學與希臘的理論幾何相結合,寫出了《測量與幾何》、《計算技巧珍本》等聞名後世的數學著作。到了公元1258年,阿拔斯王朝就被旭烈兀滅掉了,阿拔斯王朝燦爛的天文、數術文明也為蒙古所用。蒙古四大汗國和元帝國
公元1268年,忽必烈久攻南宋不下,發令向伊爾汗國的大汗——旭烈兀的長子阿八哈徵調機關師(炮手)。阿八哈給叔叔派去了阿老瓦丁、亦思馬因兩人。
至元八年(一二六八)世祖遺使徵炮匠於宗王阿八哈,王以阿老瓦丁、亦思馬因應詔。二人舉家馳驛至京師,給以官舍,首造大炮,豎於五門前。帝命試之,各賜衣段。(《元史·方技》)
二人有數學功底,長於計算,到了大都後,在原來西亞的投石機的基礎上,製造出了威名赫赫的"回回炮",因為在襄樊之戰中威力大顯,又被稱為"襄陽炮"。
西域人亦思馬因獻新炮法, 因以其人來軍中, 十年(1273年), 為炮攻樊城,破之。
《元史·阿里海牙傳》
有回回炮助攻,樊城破了,襄陽頓失守望,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元軍圍困襄陽,根據回回炮的射程和襄陽城的護城河、城牆寬度來架設炮台,在距離不夠時,增加炮台的高度,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根據《襄陽守城錄》中記載,回回炮的射程為250步,約391.25米,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經過測算(拋石機是拋物線),把回回炮的炮台架立在襄陽城外東南方向(具體離城牆多遠沒有查到具體資料),根據史料記載,回回炮威力相當強大,發射後所擊無不摧陷,襄陽遂破。
十年,從國兵攻襄陽未下,亦思馬因相地勢,置炮於城東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撫呂文煥懼,以城降。 (《元史·亦思馬因傳》)
樊襄既破,堅定了忽必烈滅宋建元的決心。次年,即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8年之後,元軍在崖山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忽必烈能建立元朝,來自波斯的阿老瓦丁、亦思馬因和他們所製造的回回炮功勞不小。回回炮 示意圖回回炮真的只用來投石嗎?筆者查閱很多關於回回炮的資料後發現,關於回回炮的描述,都傾向於是一種操作方便,能夠調整射程和角度的大型投石機而已。但奇怪的是,在樊城破城的時候,有這樣一條記錄:
整言於丞相伯顏,令善水者斷木沉索,督戰艦趨城下,以回回砲擊之,而焚其柵。《元史·劉整傳》
注意這個"以焚其柵",這個柵,應該是宋軍的木製防城工事,但是居然在回回炮的打擊下焚燒起來了,這就奇怪了,如果只是投石機,怎麼會燃燒起來呢?
隨後,在史料中又發現一則戰役的記錄,或許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史料記載的是公元1274年,元軍圍攻南宋所據沙洋城的戰役:
日暮風大起,伯顏命順風掣金汁砲,焚其廬舍,煙焰漲天,城遂破。 《元史·伯顏傳》
從記載中可以發現,使用"金汁炮"也會引起大火,而且"煙焰"與在樊城使用的"回回炮"是類似的。而且"金汁"究竟是指什麼呢?汁——那應該液體,又能燃燒,而且不為南宋人所熟悉(不然應該不會不明所以地稱其為"金汁"),合理推測一下,這個"金汁",會不會就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繳獲的西亞輜重之一——石油呢?這和當初伊爾汗國西征阿拉伯地區時就地取材使用的灌滿石油的炮彈簡直太相似了。
如果金汁就是石油,那麼"樊城木柵焚燒"和"金汁炮"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回回炮可以用來投擲,這個是絕沒有問題的。可以用來投石,這個也是國內外諸多史料所公認的,但是除了投石之外,是不是還能投擲別的一些什麼呢?要知道,發機飛火的做法,早在唐末就已經見諸史料了啊。發機飛火 示意圖
而且,除了推測,在一些可以充作史料的碑文中,也可以窺到元朝火炮的威力,絕不是投石可以造成的傷害。在《少中大夫靜江路總管王公神道碑》一文中,描寫了宋亡後,靜江宋將婁鈐轄率領二百五十人拒不投降,最後集體殉難的故事,非常壯烈。其中提到了元朝火炮的威力:
人擁一火炮,坐然之,聲發,如合數百疾雷為一,城土震落,煙焰蔽空,吾兵有驚死者。火滅骨盡,無圭撮遺,亦死事之奇哉! 《少中大夫靜江路總管王公神道碑》
在明朝的正史中,也提到元軍「用火」的事,而且在剪滅金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了,但是因為明朝里宋元之交比較遠了,所以取信的程度不夠,所以只作為輔助證據:
元初得西域炮, 攻金蔡州時, 始用火, 然造法不傳, 後亦罕用。 《明史·兵志》
總之,在騎兵和攻城利器的輔助下,元朝統一了中國。由於是少數民族政權,元朝改變了漢王朝歷史上對於邊疆管束無力的問題,奠定了今日中國版圖的基礎。而且,元朝從阿拉伯吸收並應用到中原的,不僅僅是軍事武器,還有來自阿拉伯的天文、數術、水利知識,使13 世紀成為中國數學、天文歷史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
有好也有壞,元朝以游牧民族獨有的方式,深刻重塑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參考資料:
《元代中阿科技文化交流》
《蒙元時期回回炮的東傳及作用》
《元史》
《明史》
《世界征服者史》
蒙古不只有騎兵,還有來自阿拉伯世界的「神助攻」
以往也不是沒有游牧民族侵擾中原的事,漢朝有匈奴,北宋的時候有金,明朝的時候有瓦剌、韃靼等,但一般都是擄掠一番,就回草原上了。蒙古族作為第一個統一了中國的游牧民族,統治了中國近一個世紀之久,實在是很出人意料。他們是怎麼統一中國的呢?
兩個蒙古族男子在摔跤
樊襄:宋元換代的關鍵一戰
首先要肯定一點,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確實是王牌兵種。步兵遇到騎兵,騎兵衝鋒時的威懾力基本上就能亂了步兵的陣型。步兵的陣型一旦亂了,只能任居高臨下、機動性又強的騎兵宰割。
蒙古騎兵的戰力,那真不是吹的。
蒙古騎兵圖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在成吉思汗撻伐歐亞大陸的過程中,蒙古騎兵先後與金國的拐子馬、西夏的鐵鷂子、東歐的重甲騎士、日本的御家人、緬甸的戰象交手,都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蒙古騎兵裝備圖
但這只是在有大片空地的野外,那麼陣地戰、攻城戰呢?
在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之初,也就是公元1260年左右,就已經有了滅掉南宋的想法。當時蒙古朝廷中已經有人具體地提出了平宋的策略。這個人叫郭侃,是陝西平縣人,是成吉思汗手下一員悍將,還參與過旭烈兀的西征。後來因功勛卓著被封"萬戶侯",他上書說:南宋偏居東南,佔據吳越,突破南宋最重要的關隘,就是湖北的襄陽。其他的地方不過是彈丸之地,先不要去管它們,從襄陽直取臨安,江淮地區,四川地區不用打,自然就歸順了。
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則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彼揚廬諸城,彈丸地耳,置之勿顧,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元史·卷十九》
公元1267 年,忽必烈採取了"攻蜀不若攻襄,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可唾手下也"( 《元史·卷一百六十一》)的戰略思想,決定以漢水流域的襄陽地區作為攻宋的突破口。就此,宋元之間圍繞著襄陽、樊城的長期爭奪正式開始。
襄陽和樊城
南宋據樊襄二城,歷時6年,元軍久攻不克。元朝國用之中,樊襄的軍費佔大頭,搞得忽必烈很是惱火。我們知道,蒙古騎兵厲害是厲害,宋軍可以守城不出,這大概就是原來游牧民族南下牧馬易,建立政權難的原因之一了。和游牧民族不善於打陣地戰、攻城戰有關,也和不善經營有關,這種需要耐心,講求技巧,步步為營的方式和游牧民族比較粗放的生活、生產方式格格不入。但是,蒙古人找到了回回來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圍繞城池開展戰爭是蒙古人不擅長的作戰方式,那麼就乾脆毀了這城池。
在回回的幫助下,元軍先下樊城,再破襄陽。樊襄戰役,成為元朝向南宋實施全面進攻的戰略轉折點。
忽必烈曾經發問:我憑什麼能統一天下?又怎麼見得宋朝一定會滅亡呢?
南宋降將管如德回答說:陛下您有福氣和德行啊。襄樊之地,是宋朝的咽喉要地,攻克了襄樊,就像扼住了宋朝的咽喉,宋朝哪裡有不死的道理。
帝問:"我何以得天下,宋何以亡?"
如德對曰:"陛下以福德勝之。襄樊,宋咽喉也,咽喉被塞,不亡何恃!"
帝曰:"善。"。"
《元史·卷一百六十五》
那麼元軍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換句話說,回回幫了什麼忙,居然有這麼大的效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襄樊久攻不下,這個時候,成吉思汗當初建立的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起了作用,在這麼遼闊的地域上有那麼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總有一種能用來彌補蒙古騎兵不善於陣地戰的辦法。這個辦法原來成吉思汗在西征時就曾經用過,取得了光輝的戰績,但是漢字史料比較簡略,幸虧當時有一位波斯人曾經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記錄了戰爭場面:
成吉思汗進入不花刺城(今烏茲別克布哈拉), "驅迫不花刺人去攻打內堡。雙方戰火熾熱。堡外, 射石機 ( mongonels ) 矗立, 弓滿引, 箭石齊飛;堡內, 發射弩炮 ( ballistas ) 和火油筒"。
成吉思汗軍隊包圍撒麻耳干城(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城), "城裡城外的軍隊集合起來, 準備戰鬥, 他們緊束戰袍, 殺到晚禱時刻。射石機(mongonels)和弓弩齊發,矢石橫飛";這說明雙方使用的都是射石機"。
蒙古軍隊包圍了花刺子模城(即玉龍傑赤,今土庫曼西北部),"他們忙於為攻城準備木頭、射石機 ( mongonels )、投擲器等武器。" 蒙古軍" 用弓弩和射石機 ( mongonels ) 聚殲百姓"。
拖雷進兵你沙不兒(今伊朗東北部呼羅珊省內沙布爾), "他先派出一支大軍, 帶著(mongonels)射石機及(其他)武器,兵臨沙的阿黑, 雖然你沙不兒位於一個多石地區, 他們仍從幾程遠的地區搬運石頭, 隨身帶去。他們的石頭象莊稼一樣堆成山, 連十分之一都沒有用上。你不沙兒的百姓見事態嚴重……儘管他們在城頭有三千把弩在發射, 架有三百台射石機(mongonels)和弩炮(ballistas), 還準備有相當數量的擂木和石油, 可是他們的腿已發軟, 他們已士無鬥志"。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 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時,蒙古軍隊在攻城時就已經開始使用拋石機、弩炮和火油筒等攻城機器。而且,戰爭勝利後,又繳獲了大量當地的輜重,在戰爭過程中不斷更新武器的種類。伊爾汗國的大汗旭烈兀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伊爾汗國下轄的阿拉伯地區,原來在公元8世紀到9世紀的時候在阿拔斯王朝統治下,這個時期的阿拉伯的學者們通過翻譯希臘和埃及的數學成果,把埃及、巴比倫的實用數學與希臘的理論幾何相結合,寫出了《測量與幾何》、《計算技巧珍本》等聞名後世的數學著作。到了公元1258年,阿拔斯王朝就被旭烈兀滅掉了,阿拔斯王朝燦爛的天文、數術文明也為蒙古所用。
蒙古四大汗國和元帝國
公元1268年,忽必烈久攻南宋不下,發令向伊爾汗國的大汗——旭烈兀的長子阿八哈徵調機關師(炮手)。阿八哈給叔叔派去了阿老瓦丁、亦思馬因兩人。
至元八年(一二六八)世祖遺使徵炮匠於宗王阿八哈,王以阿老瓦丁、亦思馬因應詔。二人舉家馳驛至京師,給以官舍,首造大炮,豎於五門前。帝命試之,各賜衣段。(《元史·方技》)
二人有數學功底,長於計算,到了大都後,在原來西亞的投石機的基礎上,製造出了威名赫赫的"回回炮",因為在襄樊之戰中威力大顯,又被稱為"襄陽炮"。
西域人亦思馬因獻新炮法, 因以其人來軍中, 十年(1273年), 為炮攻樊城,破之。
《元史·阿里海牙傳》
有回回炮助攻,樊城破了,襄陽頓失守望,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元軍圍困襄陽,根據回回炮的射程和襄陽城的護城河、城牆寬度來架設炮台,在距離不夠時,增加炮台的高度,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根據《襄陽守城錄》中記載,回回炮的射程為250步,約391.25米,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經過測算(拋石機是拋物線),把回回炮的炮台架立在襄陽城外東南方向(具體離城牆多遠沒有查到具體資料),根據史料記載,回回炮威力相當強大,發射後所擊無不摧陷,襄陽遂破。
十年,從國兵攻襄陽未下,亦思馬因相地勢,置炮於城東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撫呂文煥懼,以城降。 (《元史·亦思馬因傳》)
樊襄既破,堅定了忽必烈滅宋建元的決心。次年,即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8年之後,元軍在崖山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忽必烈能建立元朝,來自波斯的阿老瓦丁、亦思馬因和他們所製造的回回炮功勞不小。
回回炮 示意圖
回回炮真的只用來投石嗎?
筆者查閱很多關於回回炮的資料後發現,關於回回炮的描述,都傾向於是一種操作方便,能夠調整射程和角度的大型投石機而已。但奇怪的是,在樊城破城的時候,有這樣一條記錄:
整言於丞相伯顏,令善水者斷木沉索,督戰艦趨城下,以回回砲擊之,而焚其柵。《元史·劉整傳》
注意這個"以焚其柵",這個柵,應該是宋軍的木製防城工事,但是居然在回回炮的打擊下焚燒起來了,這就奇怪了,如果只是投石機,怎麼會燃燒起來呢?
隨後,在史料中又發現一則戰役的記錄,或許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史料記載的是公元1274年,元軍圍攻南宋所據沙洋城的戰役:
日暮風大起,伯顏命順風掣金汁砲,焚其廬舍,煙焰漲天,城遂破。 《元史·伯顏傳》
從記載中可以發現,使用"金汁炮"也會引起大火,而且"煙焰"與在樊城使用的"回回炮"是類似的。而且"金汁"究竟是指什麼呢?汁——那應該液體,又能燃燒,而且不為南宋人所熟悉(不然應該不會不明所以地稱其為"金汁"),合理推測一下,這個"金汁",會不會就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繳獲的西亞輜重之一——石油呢?這和當初伊爾汗國西征阿拉伯地區時就地取材使用的灌滿石油的炮彈簡直太相似了。
如果金汁就是石油,那麼"樊城木柵焚燒"和"金汁炮"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回回炮可以用來投擲,這個是絕沒有問題的。可以用來投石,這個也是國內外諸多史料所公認的,但是除了投石之外,是不是還能投擲別的一些什麼呢?要知道,發機飛火的做法,早在唐末就已經見諸史料了啊。
發機飛火 示意圖
而且,除了推測,在一些可以充作史料的碑文中,也可以窺到元朝火炮的威力,絕不是投石可以造成的傷害。在《少中大夫靜江路總管王公神道碑》一文中,描寫了宋亡後,靜江宋將婁鈐轄率領二百五十人拒不投降,最後集體殉難的故事,非常壯烈。其中提到了元朝火炮的威力:
人擁一火炮,坐然之,聲發,如合數百疾雷為一,城土震落,煙焰蔽空,吾兵有驚死者。火滅骨盡,無圭撮遺,亦死事之奇哉! 《少中大夫靜江路總管王公神道碑》
在明朝的正史中,也提到元軍「用火」的事,而且在剪滅金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了,但是因為明朝里宋元之交比較遠了,所以取信的程度不夠,所以只作為輔助證據:
元初得西域炮, 攻金蔡州時, 始用火, 然造法不傳, 後亦罕用。 《明史·兵志》
總之,在騎兵和攻城利器的輔助下,元朝統一了中國。由於是少數民族政權,元朝改變了漢王朝歷史上對於邊疆管束無力的問題,奠定了今日中國版圖的基礎。而且,元朝從阿拉伯吸收並應用到中原的,不僅僅是軍事武器,還有來自阿拉伯的天文、數術、水利知識,使13 世紀成為中國數學、天文歷史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
有好也有壞,元朝以游牧民族獨有的方式,深刻重塑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參考資料:
《元代中阿科技文化交流》
《蒙元時期回回炮的東傳及作用》
《元史》
《明史》
《世界征服者史》